(http://www.iloveguava.com)
【大紀元8月17日訊】
歌仔戲初期的演唱形式,是著重在自拉自唱式的說唱,或清唱形式,最後則演變成演唱形式。這種演唱形式,開始是很簡單的只有少數的幾個演員,主要的生、旦、丑,動作上只是走走四方部位,即在原來的清唱形式上,加上簡單的表演而已。
老歌仔戲在故事方面雖然已具有曲折複雜的大戲模樣,但舞台藝術則尚未脫離鄉土醜扮的階段,因此它可以說是介於小戲與大戲之間的過渡形戲劇,而使它趨向於成熟而為完整大戲形式的,則有下列三個主要因素:
●第一:上了野台表演的老歌仔戲,由於受到當時流行的大戲,諸如亂彈、四平、南管表演藝術的刺激,於是便開始向他們學習這些大戲的妝扮、身段、器樂、歌謠,於是老歌仔戲才開始提升舞台藝術而為大戲。
●第二:老歌仔戲成形之後,又不停的吸收各種民歌和戲曲音樂,由此來豐富歌唱的涵養,並壯大演出的內容。諸如「車鼓戲」、「亂彈戲」、「南管戲」、「褔州戲」、「平劇」等等不同的戲曲,皆吸收了不少的精華。另外在台灣光復前的歌仔戲有一大部分是哭調仔,其表現方式充分流露了異族高壓統治之下,無告無訴的悲苦心聲,但也因此成就了台灣早期歌仔戲的特色。
●第三:老歌仔戲之壯大發展為大戲,與其戲班之由子弟班而為職業戲團,同時由鄉下野台進入城市戲館演出有密切的關係。進入都市後的歌仔戲,漸漸現出它的新面目,這個發展,是由於適應都市觀眾要求,和劇種本身應運潮流趨勢所致,於是它利用各種吸引力,不僅在劇目內容上,由民間故事題材,擴展到歷史題材,同時在表演、音樂、排場、服裝和化妝方面,都從平劇方面吸收來應用,從此歌仔戲逐漸形成了各種條件比較完備的劇種,很快地在台灣各個鄉鎮流行起來了。
資料來源:中華文化天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