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http://www.iloveguava.com)
【大紀元8月17日訊】
錦歌原稱做「歌仔」,是很早就盛行在大陸漳州一帶的一種民間小調,是以七字或五字組成一句,每四句組成一段的一種民歌,由於是用方言俚語演唱,所以極其通俗的流行在農民及市民的業餘演唱之中,隨著大量的移民,自然而然的也傳到台灣,經過不少歌唱的改良和變化之後,最後轉變成有故事性的歌劇,並且依故事人物的類型分配角色,同時也受到其他大戲劇種的影響,增加了台步、身段、音樂、服裝、臉譜、而成為一種特有歌劇,宜蘭地區統稱之為「本地歌仔」。而大陸的「歌仔」,也在民國三十八年之後正名為「錦歌」。
綜合以上的介紹我們得到了一個對所謂歌仔戲形成的概念,那就是隨著大陸的移民,閩南鄉土歌謠「錦歌」和鄉土小戲「車鼓」也流入台灣各地。
而在宜蘭一帶喜歡唱歌的人特別多,大約距今約一百多年前,有來自閩南而擅長錦歌和車鼓的藝人,他們開班授徒,教出不少出色的弟子。於是在原來錦歌基礎上變化得更動聽、更適合演唱故事,於是風靡宜蘭,宜蘭人就把它叫做「本地歌仔」,但在宜蘭地區也被改用歌仔戲來演唱,於是當它參加在陣頭行列演出時就被稱作「歌仔陣」,雖尚屬小戲形式,然而歌仔戲已可以說粗具雛形。
粗具歌仔戲雛形的「歌仔陣」,當它在陣頭中停下來,以「竹篙趖」演出時,尚是「落地掃」的性質,雖然是演出像「陳三五娘」、「山伯英台」的故事,但仍取其滑稽詼諧的部分以維繫小戲共有的特色;而當它由平地廣場而登上高築舞台時,則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。
從此「歌仔陣」漸漸由平地轉移到舞台,演出劇情也由滑稽散齣而為全本戲,但音樂舞蹈大抵保持原來的樣子,這就是宜蘭人現在所稱的「本地歌仔」。「老歌仔戲」雖尚屬醜扮踏謠,但鄉土的歌仔戲至此可以宣告成立。
資料來源:中華文化天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