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http://www.iloveguava.com)
《詩經》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,收錄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約五百多年間的詩歌,共三百零五篇。
《詩經》在先秦稱為《詩》,或稱“詩三百”。直至漢代,《詩》被朝廷正式奉為經典之一,於是出現《詩經》的名稱,沿用至今。
《詩經》的作品都是合樂的唱詞,古人把《詩經》的題材分為「風」「雅」「頌」三部分。
「風」:周王朝時各國諸侯領地的樂曲,可說是各地的民歌。一共十五國風、包括周南、召南、邶、鄘、衛、王、鄭、齊、魏、唐、秦、陳、檜、曹、豳的民歌。
「雅」:西周天子王畿統治地區的樂曲,可說是宮廷的樂歌,由士大夫所作。《大雅》是朝會之樂,凡三十一篇;《小雅》是宴饗之樂,現存七十四篇。
「頌」:祭祀宗廟的詩,是『以成功告於神明』的祭歌。就年代而言,最古老的是《周頌》,凡三十一篇,是周天子用的。《魯頌》四篇,是魯國國君表揚周公用的,產生年代約公元前七世紀。《商頌》五篇,是殷商後代宋國君主的歌,產生年代約公元前七、八世紀之間。
《詩經》的六義:《詩大序》本其說謂:『《詩》有六義:一曰風,二曰賦,三曰比,四曰興,五曰雅,六曰頌。』古人所謂《詩》之六義,有兩類不同的組別:風、雅、頌指詩的內容體裁;賦、比、興指詩的作法。
《詩經》的四始:「國風」頭一篇是《關睢》,「小雅」頭一篇是《鹿鳴》,「大雅」頭一篇是《文王》,「頌」頭一篇是《清廟》,是為『四始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