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經濟官員豈能為中國熱煽風點火?
(http://www.iloveguava.com)
【大紀元6月18日訊】 今年以來,台灣經濟持續衰退,第一季的經濟成長率只有一點○六%。雖然台灣行政院主計處估計第二季的經濟成長率可達三點二六%,但有學者認為這項預估不僅達不到,甚至出現負成長都不無可能,因為目前除了進出口貿易比第一季惡化之外,工業生產、重大投資及民間消費也呈現衰退趨勢。主計處官員認為學者的憂慮過度悲觀,然而依照目前的經濟情勢來看,這種可能性確實存在。
學者基於關心台灣的善意提醒,凡是心繫國計民生的政府官員都應當引以自勵,努力改善台灣投資環境,加強台灣投資的意願,並且設法留住有意出走的企業。果能如此,或許還可以免除經濟負成長的惡夢。相反的,在經濟衰退聲中,有些親共人士和紅頂商人依舊整天散播失敗主義,聲稱三通才能救台灣經濟、台灣的希望在北京當局。這種似是而非的論調,顯然是想讓台灣的企業連根拔起,移植到對台灣動輒文攻武嚇的中國,可以說是真正的「唱衰台灣」,台灣政府官員千萬不能與之同一個鼻孔出氣。
日前,各界人士組成的北社針對當前國是提出看法和主張,其中有關兩岸經貿的部分,十分值得台灣主管經濟的官員參考。北社人士指出,台灣企業投資中國即使賺了錢,也未必有助於提高台灣的國內生產毛額,倒是在中國創造大量的工作機會,並對中國的國內生產毛額產生貢獻。同時,投資中國的台灣企業反過頭來與留在台灣的廠商競爭,迫使原本留在台灣的廠商必須跟著「錢進中國」,結果是,就業在中國,失業留台灣。
近年來台灣企業、資金流往中國的事實,確實印證了以上的看法。根據統計,目前台灣至少有一千億美元的資金流往中國,在中國的台商保守估計也有五萬家。如以財政部所掌握的上市上櫃公司赴中國投資情形,可以發現他們匯往中國的資金和匯回台灣的盈餘完全不成比例。而企業漫無止境地移往中國,光是去年關廠歇業的企業就有將近五千家,難怪台灣的失業率節節攀升,成為政府最為頭痛的問題,也形成社會安定的一大隱憂。
這種現象說明,台灣的經濟衰退如此嚴重,除了全球經濟成長趨緩,最主要的原因仍在於企業、資金大量外移中國。值得注意的是,台灣的企業、資金流往中國,不僅造成台灣產業不振、經濟衰退,以及失業人口愈來愈多,中國更因此平白獲得對付台灣的籌碼。不久前,某企業在中國的工廠傳聞被中國當局勒令關閉,此事真相如何至今撲朔迷離,但中國官員卻再度藉機教訓台商,絕對不容許一方面在中國做生意,一方面又抱持特定的政治立場,其利用經濟統戰包藏政治野心可謂暴露無遺。
有鑑於此,我們不斷提醒,中國從來沒有所謂經濟歸經濟、政治歸政治這碼子事,北京當局「以經促政」、「以商圍政」的手法更難以掩人耳目,企業對充滿風險的中國市場一定不能想入非非,而政府對於開放中國投資更應當要有深謀遠慮,不能隨著那些親共人士和紅頂商人的魔音起舞。北社人士所提出的財經建言指出,即使在戒急用忍政策之下,台灣企業「錢進中國、債留台灣」,都已嚴重威脅到台灣未來的經濟發展,如今若貿然鬆綁戒急用忍,全面開放大三通,無異於迫使台灣企業連根拔起,加速外移中國,其結果很可能是台灣最終被中國併吞。
如何挽救經濟衰退,尋找振興經濟之道,儼然已成當前台灣各界共同關心的焦點。唯一能夠兼顧振興經濟和確保台灣自主的途徑,便是從改善台灣投資環境,挽救台灣的產業做起。令人遺憾的是,台灣經濟部長林信義還是把赴中國投資當作挽救台灣經濟的藥方,連颱風天經濟部也要加班審議中國投資申請案,對於改善台灣投資環境以活絡工商則無能為力,甚而以所謂請神仙來也沒有辦法替自己卸責。最近,連國營會副主委林文淵也鼓勵國營事業不必太保守,有機會應該到中國看一看。試想,國營事業如果也前往中國投資,不啻是政府在為中國熱搧風點火,其後果豈堪設想?台商投資中國失敗的慘痛案例不勝枚舉,台灣的經濟官員為何還是視若無睹?陳水扁總統大力對外招商,國營事業卻帶頭落跑,不是讓外資莫名其妙嗎?
台灣經濟衰退病情不輕,可以說是舊政府時期長久累積,新政府又沒有對症下藥所造成。當各界都在為挽救產業、經濟貢獻心力之際,某些經濟官員的作為卻與那些「唱衰台灣」的人沒有兩樣,大家還能對台灣經濟的前景抱持多少希望?誰還敢在台灣投資﹖當前唯有積極改善國內投資環境,才能進而振興產業、經濟以及創造就業機會,是顯而易見的。陳總統既然決心要全面招商、吸引外資、活絡經濟、創造就業,便應當責令主管經濟的官員切實執行,如果有人無法勝任便應迅速予以撤換,否則即使召開經濟發展諮詢委員會又有什麼意義呢?
──原載《 自由時報 》(http://www.dajiyuan.com)
相關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