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輝:三年脫困,自欺欺人
(http://www.iloveguava.com)
【大紀元6月11日訊】 “國企三年基本脫困”——其實大家都知道,這是一句自欺欺人的話,說這話的目的純粹是爲了一種政治需要。
經濟問題不能作爲政治口號來提,中國有句古話叫“謀事在人,成事在天”,你政府可以提出你的經濟改革措施,而這種改革措施的後果及作用,則只有在實施以後才能評價。我們不是事先提出相應的經濟改革措施,並對這些措施的作用作出相應的可行性分析,而是一開始就提出“三年脫困”的政治口號,這種處理問題的方式根本就是主觀主義的。大話一出口,結果弄得自己騎虎難下。
類似的事情我們其實已經有過歷史教訓,“三年實現共産主義”、“二十年趕超英美”、“畝産十萬斤”之類的政治口號,已不知使我們吃過了多少苦頭。“國企三年脫困”雖然不能和這些口號相提並論,但其思維方式卻是如出一轍。
經濟的東西是實實在在的,不是虛空的。所有的勞動成果都必須通過流血流汗腳踏實地地幹活才能去取得。創造財富的主體是一個龐大的有著十幾億人的大系統,而且這一系統的輸入和輸出、決策與回應、投入與産出都是非線性的。要使十幾億人都人盡其才的創造性開展工作,又怎一句“三年脫困”就能夠辦到呢?
如何讓國企脫困,靠政治口號的號召顯然是行不通的,而必須依靠廣大職工的積極性的發揮。而職工積極性的發揮,又顯然要依賴於産權改革。讓政府徹底退出市場,讓企業能獨立的、自負盈虧的經營,讓優勝劣汰的自然選擇機制能發揮作用,這些措施才是“國企脫困”所應該選擇的操作方法。
即使有了正確的方法,效果如何,能否達到預期的目的還很難說,還需要進一步的反饋、修正相應的政策與措施。但我們這幾年又有些什麽作爲呢?不僅國企的産權改革沒有絲毫進展,反而有倒退的迹象,主要表現在權力的資本化和政府官員對於經濟干預的變本加厲——那麽“國企脫困”的命運自然就可想而知了。
眼看著“脫困”沒希望了,我們便慌不擇路,選擇了“債轉股”這麽一個餿主意。把阿拉伯數字一改,國企立馬扭虧爲盈。“債轉股”的危害是顯而易見的,就好像那則古代的寓言故事所說的,某將軍中了箭,請人醫治,醫生用剪刀把屁股外面的箭頭哢嚓一聲剪掉,就說“傷已基本治好了”——其實,這種“治好”的表像下,是“箭頭”已在屁股內進一步的發炎、腐爛,甚至隨時會危及生命!
國家要想發展,難聽的話總得有人來講。無論什麽時候能夠認識到改革的迫切性,都不會爲時太晚。如果當局者對國企改革能有足夠的警示,痛下決心實施徹底的改革,則中國的復興仍有希望!
──原載《問題與主義 》
(http://www.dajiyuan.com)
相關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