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生邊緣的最后報道
台北《中國時報》報系前駐華府特派記者、馳騁美國首都新聞界四分之一世紀的冉亮,一月十七日凌晨,因癌症并發症造成呼吸衰竭,病逝維吉尼亞州阿靈頓的安宁照護中心,年僅四十九歲。在華府二百多人參加的追思禮拜上,前駐華大使李洁明、前美國在台協會主席丁大衛、台灣駐美代表程建人等都親臨致詞悼念。葬禮十九日舉行,埋骨維州費爾法克斯市紀念墓園。大華府地區華文報紙《華府郵報》、《華盛頓新聞》等,相繼刊文志哀。
二月十六日,出版冉亮遺作《愛是永不止息》的台北圓神出版社,為她舉辦了紀念會,前台北駐美代表丁懋時、國民党副秘書長胡志強的夫人邵曉鈴、台北資深媒体人卜大中、傅依萍、周玉寇、陳文茜等都前來追思好友。每個人都盛贊她對工作的熱忱及面對病魔的勇气。
甫升為國民党副秘書長的胡志強曾任駐美代表,他為此書作序《絕不辜負生命的冉亮》。序中說,原計划冉亮新書出版時,在自己主持的廣播節目中与她電話連線,無奈天不從人愿。邵曉鈴与冉亮結識于華府,對她跑新聞的衝勁、克服病魔的毅力,印象深刻。她引用徐志摩《偶然》中的詩句“在交會時互放的光芒”,形容冉亮是那种讓你神會的朋友,她沒有被生命擊倒,她的無私和對工作的熱忱,都化成了光与熱,影響了別人。
《中國時報》副總編輯、冉亮政大外交系學長卜大中表示,冉亮的正義感与身為新聞專業者那不能忍受捏造事實的個性,令人難忘,她對于自己無法苟同的扭曲觀點,絕對力斥到底。卜將她比為電影《臥虎藏龍》里的李慕白,后者吐出最后一口气,表達了對俞秀蓮久藏的愛意;冉亮則傾最后体力于筆端,訴說對人生的責任和對親友的愛。
敬業与專業口碑頗多
冉亮一生只打一份工。二月二十四日,老東家《中國時報》報系為她舉辦了追思會。年逾九十的創辦人余紀忠親撰長文,盛贊她的敬業与專業,滿紙依依。
冉亮于龍年(一九五二)生在台北,兄姊皆以戰亂期間的出生地命名,唯她的名字出于天將亮之意。她人如其名,性格明朗,短短一生亦如流星般閃亮。七五年,她以第一名畢業于政治大學外交系,并進入政大外交研究所,同年進入中國時報系工作。由于表現卓越,七七年派任駐美特派記者,迄于辭世。在報道許多和美國、中國大陸、台灣三地有關的重大新聞中,冉亮都表現优秀,為報社打了一個個胜仗。
冉亮九四年二月得知患乳癌,當時已是第三期,經化療、切除及骨髓移植手術后痊愈。她曾將這段与癌症搏斗的過程,寫成《風聞有你,親眼見你》一書,《讀者文摘》特以她作封面人物刊登書摘,亞洲女性獲此殊榮的,她是首位。冉亮稍后回台,呼吁婦女注重乳癌防治。
發現乳癌翌日,她仍采訪CNN總裁泰德‧透納,并曾于癌症療養期,獨自譯完八千多字的《美國五角大廈─近程的中國》報告全文,為報社搶到獨家消息。完成化療療程后,她又馬上采訪曾任參謀總長聯席會議主席、目前擔任美國國務卿的鮑威爾。這种在新聞工作上不為人后、甚至忘掉病痛的精神,為同業中罕見,但這或許也是刺激癌細胞再度突襲的原因。
九九年秋,她癌病复發,轉成卵巢癌。她接受台北的電台越洋采訪時表示,卵巢癌比乳癌更難纏,雖堅持化療,但自知痊愈無望。
二零零零年十月,她在報端撰文,与婦女同胞懇談抗癌感受,認為“恐懼本身正是最大的恐懼”。她說,初期的一切坏消息造成的害怕心理都是正常的;但她鼓勵患者用理智去克服“害怕”,面對現實,然后坦然与醫生充分合作,接受治療,以平靜、積极的心,對付一切苦難。尤其不應自我放棄,因如果自己先喪失斗志,被動認命、坐等死亡,那無异于辜負了生命的意義。
一向樂觀開朗的冉亮,將個人的生死,坦然交給上帝,她最割舍不下的就是一雙貼心的儿女,每每想起總久久無法平息,她祈求上帝能多給她一些時日,多陪陪儿女。去年六月,冉亮開始在《中國時報》“浮世繪”版撰寫“眺望──在癌症的窗口”專欄,《愛是永不止息》收的主要就是該欄內容。
給后代留下精神財富
這些“以筆磨心、以心磨筆”寫出的文字,包括了《給儿子的一封信》、《學習釋怀》、《死亡不在意念之中》、《美好的仗我已打過》、《親情最美好》、《我沒時間浪費》、《有好多話想對你說》、《向我的愛逐一告別》、《我還有希望嗎?》、《不要忽視內在的力量》、《在苦難中學習感恩》、《愛別离》、《癌症患者的困惑》、《就這樣,再見了,化療!》等三十二篇文章。原先計划是四十篇,但她病情急轉直下,來不及寫完。
冉亮表示,寫作是為了給儿女留下一些東西,讓他們知道她一生或許相當辛苦,但始終熱愛生命。而生命是一場值得全力以赴去學習愛的經歷。書中寫到,篤信基督教的她曾詢問儿子最喜歡的圣經金句,儿子給了她“愛是永不止息”這句出自《新約圣經──哥林多前書》的亙古名言。這句話也成了最貼切呈現此書意旨的書名。
在最后的《癌症患者的困惑》、《就這樣,再見了,化療!》兩篇中,冉亮談到自己歷經無數次化療,痛苦不堪,又對西醫“以毒攻毒”与中醫“清毒”之間的矛盾深感困惑,終于決定不再進行化療。作出這個決定,等于放棄延長生命的意愿。寫完第三十二篇,她已無法動筆,寄出稿件后不到三星期就与世長辭。向化療道別,無意中也成了向讀者告別。
冉亮的專欄在報紙連載期間,回響不斷,有人提供調養秘方,有人交換經驗,有人感謝她啟示人生,也有人純粹為她加油打气。冉亮自己選擇了若干篇收入附錄。但是,這些回響并未因她去世而停止,“浮世繪”在刊完冉亮文章后,繼續刊載源源不絕的讀者投書。這种作者与讀者的熱烈互動,超越編者的想像,可能也是冉亮當初沒有預料到的。
生死學在西方已儼然成為顯學,但在華人世界,仍因對于死亡的忌諱起步維艱。不久前,上海華東師范大學畢業生陸幼青的《死亡日記》(即《生命的留言》,本刊去年最后一期曾發書評)使死亡問題浮上台面,引人思考如何面對死亡。如今,冉亮的《愛是永不止息》則進一步啟發了妥善運用有限今生的方法。冉亮給人的感覺是不僅自己活得燦爛,也嘉惠与照亮了別人的生命,化死亡的威脅為今生努力的動力,因而超越了死亡。從這种意義上來看,這不只是一本逝者預知死亡的紀事,更是一本有益于生者的勵志書。
--轉自《亞洲周刊》
相關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