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南博士后縣長累死,譜贊歌還是悲歌
【大紀元2月5日訊】一位從美國學成歸來的博士后劉佑全,去年初离開科研崗位,到家鄉夏邑縣擔任科技副縣長,為招商引資,抱病工作,不到半年病情惡化,去世時年僅48歲。河南新聞媒体立刻行動起來,集体推出這位英雄,合唱一曲英雄贊歌。
劉佑全報效祖國報效家鄉之心令人感動不已。然而,從那鋪天蓋地的贊歌中听到的卻是一支悲歌,感受到的卻是一种迷惑和不解。
劉佑全是我國在有机化學方面惟一的博士后,1992年謝絕美國方面的盛情挽留,毅然回國,舉家到位于豫西山區的河南開普集團,決心將自己的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。据北京青年報報道,劉佑全來到開普集團,帶領10名助手緊張工作,僅8個月的時間,就開發了一項世界首創、五項國內領先、七項國內外最新工藝、三項填補國內空白的科研項目。他成為河南省跨世紀學科帶頭人,被國務院定為有突出貢獻的專家。人到中年,正是出成果的時候,不知道這樣一個博士后為什么要离開科研崗位,到一個貧窮的縣去當科技副縣長。如果是上級委派,那絕對是個失誤,如果是他本人要求,也絕對是一個荒唐之舉。
在中國,在河南,還沒到他這樣的博士后無事可干的地步,其所學專業在家鄉也沒有用武之地。他在那里從事的是同所學毫無關聯的招商引資等行政事務性工作。這樣的工作不一定非要一個博士后去做,縣里的行政官員絕對有人能胜任這項科技含量并不高的工作。讓一個博士后去當一個并不對口的科技副縣長,而且是去搞招商引資,這何嘗不是一种科技人才的浪費?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固然好,可如果把科技人才网羅到本地區本單位后卻分配給极不相配的工作,這樣的“重用”也實在悲哀。
据知情人講,劉佑全任職科技副縣長之前曾提出兩點要求,一是配一個秘書,二是配一部電腦。電腦是配了,秘書卻沒配,因為一個小小的副縣長是沒有資格配專職秘書的。這么一來,劉佑全事必躬親,大事小事都得自己動手。他去廣東招商,簽完兩個合作協議,買不上車票,硬是在過道上站了20多個小時。赶到商丘參加完一次經貿洽談會又馬不停蹄地返回夏邑,為了查看一下電子郵件,只得抱著病重的身軀,一步步爬上辦公樓,自己打開電腦。如果他有一位秘書,這些生活小事自然可以為他代勞。
他去廣東時肝病已經很重,這樣的人怎能經得起20多個小時的列車顛簸?就是一時買不到臥鋪車票,也可購得一張机票啊!可以說正是那20多個小時的顛簸,才使病情逐漸惡化,每況愈下,這讓人多么痛惜呀!更令人難過的是,當他住院治療時,高燒達41度,醫生要給他打白蛋白,以增強抵抗力,劉佑全說:“夏邑還不富裕,這一針就是好几百塊,相當于一個農民一年的收入,還是不要用。”可是我們知道,事實上每個縣每年招待上級領導都要花掉太多的錢,哪桌菜价值會低于一支白蛋白?這些,新聞媒体卻沒有報道。
劉佑全是在病危的情況下才离開條件极差的縣醫院,要到省城去搶救的,可惜剛到百里之外的商丘就不行了。而事實上,劉佑全只是肝腹水,并非什么不治之症。現在劉佑全死了,才大張旗鼓地表彰和追悼。多年來,我們已經習慣于這么做,卻很少去探究事件背后更值得深思的東西。
劉佑全的死絕對是一個悲劇。如果他還留在企業,可能還在為我國有机化學工業事業作出巨大貢獻。如果他有一個專職秘書,也許病情不會惡化得這么快。如果能夠及時給予應有的治療,也許會給他生的希望。可惜這一切都沒有,他年僅48歲就走完了人生的歷程。這一切能是正常的嗎?面對這樣痛心的問題,我們應當認真總結教訓。我們的科學家和各种專家還不多,應當把他們放到一個能盡其才能盡其用的地方,提供优越的生活條件,讓他們能為祖國為人民工作得更長久,奉獻出更多的科研成果。
相關文章